• pc端幻灯1
  • pc首页幻灯3
  • pc首页幻灯2

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0896-98589990
门徒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门徒资讯

新加坡是如何崛起的?

发布时间:2023-08-03 13:52:07
分享到:
新加坡是如何从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变成一个发达国家的?

其实新加坡的崛起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965年獨立以前,新加坡為英國海峡殖民地首都,也是當時英國於東亞主要的海軍基地,新加坡海軍基地擁有當時世界最大的乾船塢,而有「東方直布羅陀」之稱。隨著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帶動全球貿易迅速成長,新加坡成為世界主要貿易據點,新加坡港也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於獨立前的1965年,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為511美元,居東亞國家第三位;獨立後,外商直接投資及吴庆瑞和阿爾伯特·魏森梅斯(Albert Winsemius)的國家主導經濟政策刺激了經濟成長.1965年后,新加坡经济迅速成长,使之逐渐发展成为新兴的发达国家,并因此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重工业方面,主要包括了区内最大的炼油中心、化工、造船、电子和机械等,拥有著名的裕廊工业区。国际贸易和金融业在机场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此外,新加坡也是亚洲的区域教育枢纽,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等地的留学生前来升学,为国家带来丰厚的外汇和吸纳许多人才。旅游业也在总体经济结构中占重要比例,游客主要来自日本、中国、欧美地区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早期的新加坡是個众多跨国公司在东南亚投资的首选地,得益于新加坡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以及较低的成本。但是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工商发展,新加坡的这些优势逐渐丧失,许多工业、制造业纷纷外迁。然而受限于自身环境,易受全球经济萧条影响,尤其2003年肇於SARS因素,新加坡当年GDP负增长率达2.2%,迫使政府开始考虑其他的发展政策。新加坡政府长期鼓励私人创业以及依靠中国及印度的崛起调整经济结构,鼓励企业到新兴工业国家拓展投资,但还未见成效。

除了法制健全,使用西方制度这些常见的说法外,我补充一下我的观点。

新加坡的崛起有四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1: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无需多言,估计全世界没有哪个地理位置如此重要。

2: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低端工业要转移,纵观当时全球,非洲,印度因为人口素质问题,都没有东亚好。可是中国正在搞文革,跟西方国家隔绝的,所以这些机会就去了亚洲四小龙。

3:越南战争。大家都知道日本二战后如何赚到第一桶金,是朝鲜战争,日本是美国人的基地。越南战争,他们的基地是新加坡。新加坡比日本小的多了。你想想,越南战争是不是可以让新加坡一夜暴富?

4:李光耀是个旷世奇才。新加坡人祖坟冒青烟才遇到这么个领导人。在李光耀的带领下,新加坡人,贫苦农民的后代,几乎一点弯路都没有走,实现了新加坡的经济腾飞的奇迹。

中国政府一直想复制新加坡的成功,但是从上面所看,新加坡的成功可以说是不可复制的。新加坡的成功不仅不能复制,而且新加坡本身也很难维持这份成功。其中:

-- 点2和点3是历史带来的机遇,百年一遇。

-- 点4更难,李光耀一直被认为是亚洲近代史上最成功的政治家(之一)。虽然治理弹丸小国,但是却具有全球视野,斡旋于众多大国之间。虽说很多人看不惯他的反华言论,可是小国的生存有他的难处。展望未来,新加坡这么小的地方,很难出现这样百年一遇的奇才了。英雄多处于乱世,现在的新加坡多数人已失去了危机感。

-- 点1目前还可以,但是听说泰国一直想造一个运河,新加坡还经常送钱给他们,让他们不要造。估计泰国搞起来也难成气候,也许点1是新加坡未来唯一的优势。

当前,中国已经开始崛起,新加坡的那些原来的工业都很难跟中国竞争。新加坡的电子工业占GDP一半以上,现在逐年减少。新加坡原先投入的很多给电子的资金转投生物制药。不过这是新加坡在赌国运,我不看好。

新加坡最近收紧移民政策,开始全面保护本国人,从长远来看,这是引鸩止渴的行为。收紧主要政客是赢得人民的选票,但是会削减新加坡的竞争力。 本来新加坡的经济就有点衰退,近期的政策会加速这个过程。

新加坡和中国一样,政党合法性都是靠GDP。现在经济不像以前那样顺了,很多人就开始抱怨,越来越多选票投给反对党。反观以前经济高速起飞的时候,执政党在李光耀的领导下,是何等自信,很多政策只要执政党认为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会立刻上马。现在执政党已经没有当初的自信,出台的政策只是迎合底层人民,换取一时的安宁。

悲观讲,新加坡气数已尽,将来仍是重要的港口,除此之外只有点小旅游和垂死挣扎的工业。

-------------------------------------------------------------------------

回复@艾想想的疑问。三言两语说不清,补在原来的回答里面。

亚洲四小龙,目前非要排个名,从好到差的顺序,应该是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

大家应该不难看出韩国现在是最好的,看看三星,现代和文化产业全面开花就知道了。韩国人,有朝鲜这么一个危险的国家当邻居,在危机感下面,创造了现在的辉煌。韩国的电子产业,已经逐步蚕食日本的电子工业。

其他三个小龙,都是咱们华人的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的崛起,是新加坡人,在李光耀带领下,自己努力的结果。新加坡处于一片的穆斯林国家之中,在发展的早期也极具危机感。当年,新加坡在李光耀的带领下,加入了马来西亚联邦。马来西亚的马来人,由于畏惧新加坡加入后,华人的人数超过马来人人数,最终导致马来西亚落入华人之手,最后把新加坡赶出去。新加坡独立,是不得已,李光耀当年留下的泪水的照片,稍微了解新加坡历史的人都知道。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新加坡独立后必死无疑。李光耀,领导新加坡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带领新加坡人创造了新加坡奇迹。所以说,李光耀是近代亚洲史上最了不起的领导人。新加坡的奇迹,是新加坡人自己挣来的,是南亚这代穷苦华人的后代建立起来的。

台湾的奇迹,则是有国民党带过去的大陆精英建造起来的。很多人,说是因为蒋介石带的黄金,事实上最重要的是这批精英。人才比金钱贵,应该没有人否定。这些精英里面大家熟悉的有胡适,钱穆,李敖, 柏杨这些文人。也有尹仲容、李国鼎、孙运璿,孙立人这批优秀的政界或军事奇才。国民党去台湾之前,台湾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是一片荒芜的,历史上中央政府从来没有注意过这片土地。这批当年中国最优秀的人,在台湾这块小岛上,卧薪尝胆,发挥出了他们的巨大才能,使台湾很长一段时间都居于亚洲四小龙之首。大家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这几年台湾不行了。当年精英的后代,慢慢的被同化了,变得平庸了。经过台湾本土的“精英”:李xx,陈xx和现在的马xx的带领和折腾下,台湾经济大幅下滑。台湾目前的经济,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大陆的优惠政策。大家不难看到,大陆政府对外资里面最好的,就是台商了。富士康,在中国惹得事情不少,可是大陆政府依然挺他,就是这个原因。

最后说道香港。香港的崛起,跟台湾有一定的类似。当年大陆不少精英过去。1949年,一般是军政人士去台湾,商贾去香港。目前我们耳熟能详的香港人才,不少都是大陆跑过去的,金庸,李嘉诚,邵逸夫,等等。跟台湾一样,早期香港在文化和商业上的快速发展,跟这批大陆精英也是息息相关。当然,香港崛起最大的原因却不在此。最大原因是,当年外国经济封锁中国大陆,大陆跟外界的沟通和商业往来,都是通过一个小小的香港。中共统治大陆的时候,攻破香港是轻而易举,事实上是周总理当年发话,留下了香港,用作跟西方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买卖任何物品给西方,都必须经由香港的中介公司。香港人,背靠比他大了几百几千倍的大陆,那钱可是太好挣了。你要买电视是吗?香港人从西方买100块钱的电视,卖给大陆200块,就挣了一百块。香港当年想不富都难啊。就是一批傻子在香港,都会挣这么多钱的。

可是,现在大陆改革开放,香港原来的生存之道,逐渐消失。97回归之后,大陆为了在西方人面前表示,回归了的香港依然可以保持原来的繁荣,给了香港很多的优惠政策。香港人受大陆军事保护(新加坡每年要花5%的GDP用在军事方面),另外赚的钱,不用上交中央政府。一旦经济下滑,大陆就放开大陆人去香港旅游买黄金。我曾在香港的尖沙咀的主街左右看,街道两边,每隔两三家店铺,就有一家周大福金店。我想如此密集的金店,不是因为大陆人去消费,如何有可能生存下来?

新加坡的崛起,靠得是上一代新加坡人的努力。香港的崛起,靠得是吸大陆经济的血。最后回答你的问题。香港崛起的几率,还不如新加坡的零头。目前香港对于中国来说,是百无一用的沉重财富负担。中国放弃香港这个面子,中国的崛起可以更好更快。

[今早李光耀去世了,离新加坡50年国庆还有大约半年的时候。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伟人 -- 2015.03.23]

严格的监管

我来分析一下填海造路对于新加坡崛起的影响吧。

作为一个知名岛国,新加坡多年以来就因为其国土狭小而被调侃。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为728.6平方公里,约等于北京的海淀区和朝阳区加起来的面积。

国土狭小的新加坡是典型的的“城市式国家”▼

而这宝贵的728.6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是新加坡1965年建国以来大量填海造陆工程的结果。建国初期的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有581.5平方公里。至2013年3月,新加坡的填海土地面积已经超过13,000公顷,占据新加坡原有国家土地面积达约1/4。1950年至今,约20%的国土面积由填海产生。

通过各项填海造陆计划的实施,新加坡将会在2030年实现增加100平方千米国土面积的目标。

被面积所局限的小型沿海土地

都试图用填海的方式打破地理边界限制▼

填海造陆在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意义非凡,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新加坡地标,如樟宜机场、圣淘沙环球影城、滨海湾花园、莱佛士坊等,背后都离不开填海造陆的功劳。

填海造地予以新加坡的第一个发展机会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1819年英国殖民者莱佛士爵士抵达新加坡后不久,就率先在其登陆的新加坡河河岸开展填海造陆工程,垫高了原本低洼的西南河岸。这次填海工程完成后,土地被分成许多块卖给商业投资者,新加坡河南岸成为了新加坡的商贸中心。

殖民者选中了这块贸易胜地,首先要改造成满意的样子

(新加坡城镇计划 图:Wiki)▼

随着全球贸易活动日益繁荣,以及1826 年英国海峡殖民地的建立,新加坡得天独厚的港口地位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港口设施建设,此前的填海造陆工程无疑为新加坡港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的填海造地,让新加坡的城市功能愈加丰富、城市地位愈加突出。新加坡从小渔村发展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的行政所在地,从一个贸易港口变成一个成熟的英国殖民城市。

新加坡天然的河海地理资源

再充分利用了殖民者的贸易资源

助其建设为港口贸易重地

(1920年代的驳船码头 图:壹图网)▼

在1965年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优良的港口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了新加坡利用工业振兴国家经济的关键。

国土面积可以被称为迷你的新加坡

独立后能走的发展路线还是做贸易中转站

(60年代的甲板贸易 图:壹图网)▼

新加坡想吸收大量移民来搞建设

总得提供一些具有吸引力的生活条件吧

安居才能乐业 图:Flickr)▼

随着经济发展计划的成功实行,对工业、基础设施、商业和住宅用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新加坡政府又将目光看向了填海造地。

1970年,加冷盆地填海后建造的房屋 (图:NAS)▼

位于新加坡西海岸的裕廊(Jurong)成为了新加坡利用填海造地发展工业的首选地点。随着填海工程的快速推进,裕廊工业区在1968 年就拥有 153 家工厂,电子工业成为了新加坡的支柱产业。

但新加坡政府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将眼光看向了能创造更多经济利益的石油产业。来自波斯湾地区的原油大多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往东亚。位于马六甲海峡出海口的新加坡,是原油自西向东的海上输送之路中的“黄金集散地”。

李光耀意识到,与其仅仅作为一个石油中转站,不如发展具有巨额经济利益的原油加工产业。1991年,为了发展占地面积巨大的原油加工产业,新加坡决定通过填海造地将裕廊以南的七个小岛合并为一个大岛——裕廊岛(Jurong Island)。

1828→2022,从分散到整体

不仅方便进行产业园区整合,还节省了运输转换的人力财力▼

裕廊岛成为了新加坡的炼油基地,新加坡的原油加工产业在随后二十年间迅速腾飞。2008 年,新加坡已成为全球三大石油贸易和炼油中心之一。

除了裕廊工业区之外,新加坡的樟宜机场也是新加坡利用填海造地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就。1975年6月,为建造樟宜机场而开始的首次填海造地面积就超过5200万平方米。最终,樟宜机场第一期工程通过填海造地生成了870公顷新的土地,使总场地面积增加到1300公顷

80年代后,新加坡几个比较著名的填海造地区域

樟宜机场更是大多数人到达新加坡的第一站▼

1981 年,樟宜机场正式启用并在随后这四十年间迅猛发展。如今的樟宜机场已经成为拥有4个航站楼和1个综合体的亚洲航运枢纽。2019年,樟宜机场的吞吐量就超过了6800万人次,并连续8年被英国Skytrax公司评为全球最佳机场。

集美貌和实力为一体的樟宜机场

是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图:shutterstock)▼

象征着现代新加坡的滨海湾地区(Marina Bay)的形成也得益于填海造地。在1960年代初期,新加坡开始通过填海造地延伸位于新加坡河入海口附近的CBD。

60年代填海,70年代盖房,一步一步搭建起CBD

(图:壹图网)▼

1992年,滨海中心和滨海南部的填海造地项目完成,包括360公顷(890英亩)的海滨开发项目;新加坡河口也改道流入滨海湾,而不是直接流入大海。

新加坡河口周边聚集着新加坡的“国之精华”▼

滨海湾填海工程在新加坡中央商务区附近增加了重要的滨水土地,为知名商业、住宅、酒店和娱乐房地产项目提供了发展机会,比如举世闻名的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以及金沙赌场。在疫情前每年能吸引5000万游客的滨海湾花园(Garden By the Bay)也坐落于此。

滨海湾是新加坡高端商业和城市绿化的模板

众多游客流连忘返之地其实都是填海造出来的

(图:壹图网)▼

新加坡填海造地的主要原材料有两种:沙子和垃圾。

新加坡狭小的国土显然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沙子用于支持填海造地,它只能通过进口沙子来满足建设需求。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新加坡在2014年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沙子进口国。

古代虽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的神话

但现代填海就是机械化和沙子

(图:壹图网)▼

随着工业原料在全球范围内的紧缺,许多国家纷纷开始限制沙子的出口,新加坡的“进口沙”之路日益崎岖。早在1997年,马来西亚就宣布禁止出口沙子;2007年,印度尼西亚颁布了一项禁止向新加坡出口沙子的专门禁令,而当时新加坡90%以上的进口沙子都来自印度尼西亚;紧随其后颁布沙子出口禁令的是越南和柬埔寨。

沙子的用途广泛,正规渠道里一直是供不应求的

走私渠道则更多是非法采砂所得,对环境的危害极大

(印尼采砂 图:壹图网)▼

除了沙源紧缺之外,采砂工作对河岸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性、对渔业和生态旅游业的负面影响,也是促使许多国家限制采砂行为的原因。沙子扭曲的供给关系还催生了层出不穷的“沙子走私”案件,新加坡周边许多国家的官员被指控参与沙子走私和收受贿赂。

现在的国土面积比200年前增加了大约25%

这些和大海争地盘的沙子大部分都是依靠进口

(图:壹图网)▼

而另外一个原材料——垃圾,其获取方式简单得多,在上世纪90年代,新加坡就开始利用废物和土混合进行填海造地。1989年新加坡环境部宣布开发海上垃圾填埋场的概念,并选择了新加坡南岸的两个小岛作为修建地址。1999年,世界上第一个完全在海上的人造近海垃圾填埋场——实马高海上垃圾填埋场,在新加坡诞生。

1995年,实马高岛开始建设垃圾填埋场

但这不同于传统的垃圾填埋场

而是用焚烧灰填出人造岛屿又搞了个“自然保护区”

(图:Google earth)▼

体量还是很有限的,用不了太多年了

(图:Google earth)▼

除了想尽办法扩充国土面积,新加坡政府还要直面填海造地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填海造地对于新加坡海岸的红树林而言等同于“灭顶之灾”。和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时相比,新加坡的95%的红树林都已消失。

20世纪之前新加坡的红树林已经大规模退化了

早期建立的红树林保护区,之后也因经济发展和填海需求而被废除

现今红树林大多集中在北部的柔佛海峡沿岸,不过也非常碎片

(图:壹图网)▼

1819年新加坡的红树林面积预计为7500公顷,而2011年新加坡的红树林面积就只有6.59公顷,并且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北部未被深度开发的地区。

1991年之前的红树林覆盖面积

和近些年的对比也是很触目惊心▼

沿海地区的土地开发还引发了新加坡珊瑚礁的损失。新加坡周边曾经有60多个近海岛屿和斑礁,其中大部分位于新加坡大陆以南。自197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以及南部近海岛屿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工程,许多岛屿的礁滩都被填海至礁坡,许多珊瑚礁生物因填海而窒息,而其他生物则因水浊度增加而受到严重影响。自1986年以来,新加坡的大多数珊瑚礁已经失去了高达65%的活珊瑚覆盖。

以环境优美,气候宜居而闻名的新加坡

同样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图:Flickr)▼

填海造地还导致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领土争端。2003年,马来西亚还针对新加坡在柔佛海峡(the Straits of Johore)两端的填海造陆项目向联合国提起了投诉,声称新加坡侵犯了马来西亚的领土主权。而新加坡随后则提出了对马来西亚在柔佛州的填海造陆项目“森林城市”的投诉,致使该项目于2014年被迫停止。

共用一条海峡,你填我也填,谁也无法阻止谁

马来西亚还是坚持建了个缩小版的“森林城市”

(图:shutterstock)▼

永无止境的填海造地显然行不通,于是新加坡开始对现有的土地进行整合与再利用。

2013年新加坡的城市重建局发布了“大南部滨水区改造计划”(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从新加坡西部的巴西班让(Pasir Panjang)到东部的滨海东(Marina East),包括长达30公里的海岸线和2000公顷的土地,这其中就包括许多利用填海造地创造出的工业区。此前提到南岸四个港口合并搬迁至大士港正是该计划的一部分。

大南部滨海区的面积可达到滨海湾地区的六倍

在规划思路和建设方式,目标功能上来看

就是奔着扩大的滨海湾去的▼

大南部滨水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新加坡人未来居住、就业和娱乐的城市新门户

填海造地为新加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机会。这个热带岛国的国民们,带着永不服输的精神为自己创造了土地,创造了堪称“奇迹”的新加坡繁荣。

参考资料:

1.reuters.com/article/us-

2.reuters.com/article/us-

3.smh.com.au/world/sand-w

4.todayonline.com/singapo

5.economist.com/asia/2015

6.channelnewsasia.com/sin

7.straitstimes.com/singap

8.zerowastecity.com/50-ye

9.ura.gov.sg/Corporate/Pl

10.propertyguru.com.sg/pro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