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春伊始,万物竞发。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2021年全国两会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南京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今起,本报推出“两会热点·南京落点”专栏, 展现南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首位担当,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新举措新作为。
紫东麒麟片区。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总书记说】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要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原声】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5日上午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周健民:
当前,受国际环境影响,国内科技型企业的科技风险明显加大,包括关键技术供给不足、人才引进难等问题。建议支持企业瞄准关键核心零部件采购需求,主动融入其全球供应链,引导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提升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制造水平。要建立高端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境外科技合作、知识产权、商务信息共享机制,完善贸易摩擦应诉工作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王秦: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未来5年乃至30年是关键!“十四五”时期,是江苏建设科技强省的关键时期,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要力争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全面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依靠创新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营造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生态,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南京答卷】
日前,《南京市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计划》正式印发。计划突出产业导向,以重大产业项目尤其是制造业项目为重点,突出引领性、导向性、支撑性,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建设。2021年计划中科创项目个数及年度计划投资占比,分别较2020年提高3.2和0.2个百分点。
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盘”。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持续巩固实体经济根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经济发展质效持续改善,现代产业体系图景日渐清晰。
明重点、抓推进:
强力实施“四新”行动,
培育壮大新经济新产业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结构优则经济发展质量高。疫情影响之下,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为明显。
去年4月起,我市以战略视角、效果导向、超常手段实施新产业等“四新”行动,战疫情、扩内需、稳增长,在非常时期、关键时刻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应对了外部不确定性,为统筹抓好“六稳”“六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了“南京贡献”。
壮大新产业行动,我市紧紧依托“4+4+1”主导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地标打造,抢抓发展新机遇新窗口,突出新一代数字经济、新医药与新健康、智能网联汽车、新型都市工业、未来新业态等五大新产业方向,聚力补链强链,打造新发展平台,发展新应用场景,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去年12月底,中共南京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亮出2020年全市“四新”行动成绩单——
“新基建”投资1130亿元,“新消费”销售额超过1.6万亿元,“新产业”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新都市”投资突破1200亿元。“新产业”等行动,为全市打好“两手抓”“双胜利”主动仗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四新”行动为抓手,“十三五”收官之年,“强富美高”新南京“强”的基础更加坚实。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形成1个5000亿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省前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95%提升至3.38%,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4.1倍。
强链条、畅循环:
加快推进八大产业链发展,
构筑面向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
上月底,5位业界专家为南京一群企业家上了一堂“产业大讲坛”。
这群企业家全部来自我市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链,而类似这种按照产业链进行专题服务的活动,我市将继续举行。
去年6月11日,南京召开市委常委会暨市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方案明确由7位市领导分别担任软件和信息服务及人工智能、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8条产业链的“链长”。
“链长制”实施以来,我市聚焦8条产业链20个领域,紧扣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目标,实施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动作频频。
作为产业链“链长”,7位市领导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统筹推进产业链发展规划、技术创新、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人才引进,研究制定支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
“链长”高位推动,部门、板块积极服务,推进专班持续跟踪,企业抱团发展,南京八大产业链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好。
从去年6月的紫金山创新大会到8月的世界半导体大会,再到9月的软博会,从定期举行“企业家早餐会”到重点聚焦八大产业链,南京用世界级平台载体汇聚八方英贤,用更加贴心的服务筑巢引凤,更大力度推进原始创新、企业创新、融合创新、开放创新、全面创新、体制创新,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新经济新产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发展的成效,数字见证——
2020年,我市聚焦八个重点产业实施“链长制”,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等营业收入增长40%以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增长20%以上,建成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
溧水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溧水区委宣传部供图优环境、促发展:
举办企业家服务日“早餐会”,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
3月3日下午,国务院办公厅政府职能转变办公室整理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发现的部分创新举措,15项被点赞举措中,南京占2项,南京海关占1项。
我市被点赞的创新举措为:着力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场景,设立“企业家服务日”早餐会、现场限时回应企业诉求,以及探索推进“基础资质”“特定资质”一次申报、一次办理。
一座城市,多项举措被点赞。南京做对了什么?答案在早前几日就已经出现。
2月2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100条(2021版)》。该政策共包括6个方面内容,重点在简政放权、精准监管、优化服务、要素保障、法治建设和改革试点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其中,8条全国首创,46条全国领先,保持了南京政策措施的领先性。
市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处表示,自2018年9月出台《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到2020年1月出台《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新100条》,再到这一次的“100条(2021版)”,我市已推出3个“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动态升级、持续领先,通过政策落实、督查推进,南京营商环境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我市在各项由第三方评估的城市营商环境排名中,均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据介绍,优化营商环境是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南京久久为功,持续把优化营商环境向纵深推进,必将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最具吸引力的环境,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部门回应】
市发改委:
面向“十四五”,市发改委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续推动创新驱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推动建设综合性国家创新中心,支持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设施等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全面推进南京都市圈创新一体化建设,高标准建设紫东创新大走廊、G312产业创新走廊。
市工信局:
“十四五”期间,工信局将扎实做好体系构建、自主可控、数字转型、主体培育、要素保障“五件事”。全面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进一步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着力发挥“链长”统的作用和“专班”推的效能,确保全市八大产业链年均增长20%左右,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条。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条,聚焦龙头企业壮链,每条产业链培育30家“链主企业”、打造3至5个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发布1000个以上重点应用场景,支持创新产品市场化推广。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提升软件支撑能力,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全产业链规模达到万亿级。